抓党建引领,协同联动,促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社区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机制,确保每一个楼栋都有一名共产党员联系。强化多方联动协调机制,发挥派出所、城管中队和物业管理等职能优势,统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安置区治理工作。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年之家、儿童之家、老年之家、村史馆等服务阵地作用,纵深推进由基层党组织领导,人民团体、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抓网格管理,责任到人,促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推动安置区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94栋安置房共划分为94个网格,统筹党员干部和三支队伍167人联系到各网格中。按照定干部、定区域、定责任的形式抓实网格工作,落实精准精细管理。社区设置一级网格,由包村领导担任一级网格长、社区党委书记任副网格长,一线“三支队伍”、社区民警直接联系各网格;在居民小组设置二级网格,由居民小组长担任二级网格长;在各个楼栋设置微网格,由楼栋长负责做好微网格各项工作。形成“社区—居民小组—楼栋—群众”的治理网络。
抓民生保障,分类施策,促基层社会治理。一是完善机制抓管理。围绕“6+N”内容,落实基层治理“三项机制”,扎实抓好每月定期走访、定期研判,困难问题限时解决,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二是分级分类解民困。确定分类对象,实行“红、黄、绿”三色标注分类管理,党员干部深入网格排查走访,按照日访、周访、旬访的要求,精准掌握群众所需所盼所想。三是关注重点强服务。关心关爱“一老一小一群体”。针对困难群众推出“贴身”服务。开设新时代幸福餐厅、老人免费洗衣坊、幸福老年之家等,全面做好老年人的吃、穿、娱等方面服务。制定“三联系三关注”工作机制,开展暑期关爱、延时托管、课后服务等活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