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随感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1-06-14    浏览:2008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还不算到达目的地。在当地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再度出发。山路曲折盘旋,车子跳跃颠簸在泥土路上,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山顶。村支书跳下摩托,说路只到这里了,而我们的扶贫点还需要再翻过一个山头。
      天气不冷不热,这样的天气是适合走路的。
      山上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成片的土豆已经开花,浅紫浅粉的花朵布满了整座山头,像散落的星星。
      我们一行人分成了两批,各自前往自己的扶贫挂钩户。
      大家气喘吁吁翻过山头,终于来到我们的扶贫点寨子村。这里的植被很丰富,到处绿油油的一片,山谷里零星散布着为数不多的人家。据支书讲,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苗族村民。村子里老人孩子偏多,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去了。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户户挂钩扶贫户,听他们的想法,从他们的语言和居住环境去感知他们的生活。之前,对于自己的挂钩户,仅存在于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是履行手续式的捐款捐物,直到走进这个村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陶姐姐的挂钩户。从村子里出来,一直到山顶才找到她家。一座木板搭建的简陋房屋孤零零矗立在山上,除此之外,周围是汹涌的绿。看到我们的到来,老人拖着不灵便的身体为我们张罗板凳,要生火为我们烧开水。老人七十多岁了,老伴已经过世,儿子外出务工,如今这个家只剩她自己一个人。趁着他们说话的时机,我进屋看了看,简陋的木板房内杂乱摆放着一些农用工具,角落里堆放着一小堆玉米,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光线昏暗的房间里处处显示出生活的艰苦。老人说儿子出去后就没回来过,也不给家里打钱,她现在的生活,都靠她自己。看着老人瘦弱佝偻的身体,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离开老人家,我们走在下山的路上,山风轻柔的拂过脸庞,除了大自然的声响,整个村子很安静,这里虽然贫穷,但他们一直努力真实的生活着。
      回来的路上,领导说,既然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用心,我们能为挂钩户做的事其实很少,但起码你得下来看,得下来听,力所能及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我忽然感到一丝惭愧,因为自己历来都是把这件事情当做任务来看待,而没有真正想过要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常听领导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扶贫不只是简单的送点钱送点米,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一种感受,让我们的挂钩户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促使他们自己不放弃自己,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真正的扶贫。也许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我深信,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大关县人民法院)

版权所有(c) 中共昭通市委政法委员会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ICP备案: 滇ICP备0900659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0202000090号
地址:昭通市昭阳区公园路45号    邮编:657000    电话:0870-2134716
投稿信箱:ztzfrmt@163.com    技术支持:昆明腾速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