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杨善洲精神 为加快威信经济追赶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1-08-30    浏览:2431

    ——读杨善洲先进事迹有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位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穷毕生之精力,甘当人民群众的“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他的一生,无愧于组织、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群众、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当前,在开展创先争优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为威信经济追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崇高境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在这一崇高理念指引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有无数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团结在党的周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杨善洲同志最宣明的特点,就是60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1927年出生的他,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代,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壮大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加入党组织,从自身经历中认识和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他始终对党怀有感恩之心,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已的毕生追求。“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对照杨善洲同志说过的这些话,我们要以杨善洲精神为镜子、为标杆,认真照一照、量一量,查找自已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服务大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思考“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努力在坚守理想信念中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甘于奉献、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杨善洲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职务如何变动、年龄如何变化,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已的毕生追求。在杨善洲的心里,人民群众永远是主人、是衣食父母。“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为了改变保山地区过去“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现状,杨善洲亲自栽种粳稻试验田,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使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1985年,为了抗击昌宁金华乡发生的严重水灾,杨善洲命令在建的办公大楼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你不觉得有愧吗?” 一辈子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手中的权力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搞特殊化,行使权力以符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心时刻贴在群众的脉搏上,倾听了解群众的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群众说:“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诸如在施甸大街上帮助赶马人端马脚钉马掌,在公路建设工地示范打石头,为冤者讨回医药费,把出差费积攒下来帮助群众养蜜蜂,化解乡民矛盾纠纷,为生活无着落老人解决养老……从无数为人民谋利的小事中,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杨善洲就是这样,身上没有官气,嘴里没有官腔,头脑里没有官僚主义,为民谋利,为党分忧,做人民的好领导,俯首甘为孺子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杨善洲从20多岁起担任县领导直至地委书记,他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保山有5个县99个乡,每一个乡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杨善洲在担任地委书记不久,便徒步到龙陵县最边远的多个乡镇,经过调研,牵头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杨善洲常对地委一班人说:“我们干?ぷ鞑皇亲龈?霞犊吹模?俏?巳嗣袢褐诘男腋?rdquo;。他很少呆在地委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他说:“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无声的命令,有效的指挥”,“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到的基层情况最真实。”时下,党内的一些干部,不认真搞调查研究,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关起门来瞎指挥;一些干部,下乡搞调查研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在面上;还有一些干部,深入基层只注重抓一些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敷衍了事。凡事种种,拉大了干部与群众间距离,深受群众反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判断标准,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拉下所谓的“面子”,放下所谓的“架子”,俯下高大的“身子”,多做亲民、利民、惠民之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杨善洲同志一生为民、一生奋斗、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他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1967年,杨善洲家老房子破得到处漏水,妻子张玉珍找到了他,杨善洲摸遍全身,找出仅有的30元钱:“你先拿这些钱去买几个瓦罐,哪里漏就先接一下,暂时艰苦一下。” 1995年,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当老伴找到杨善洲要钱还债时,杨善洲倾其所有,仅凑了9600元,无奈之下,家里人只好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杨善洲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按政策规定可以为家里人办事点,但他没有这样做。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当家乡领导看到他家生活困难送来两袋救济粮时,他知道后立刻让家人把两袋粮送回去,照他的话说:很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要接济就应该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群众。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在杨善洲眼里,权力是人民的,他只是为人民来行使,行使的标准,就看符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杨善洲女儿找工作,他没有插手;亲戚找其帮忙调动工作,他婉言拒绝;办私事从来不用公车,就是偶尔用一次,也要自付油费。对于名利,杨善洲看得比鸿毛还轻。1988年退休时,省委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毅然回到家乡种树。种树期间,作为林场的指挥长,只接受林场发给的生活补贴,林场曾多次要给他加发生活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去:“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当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县里奖励他10万元时,他坚决不要;市里奖励他20万元时,他又把大部分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临终前,还留下了“不请客、不接礼、这铺张、不浪费”的遗言,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照杨善洲精神,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计较金钱名利和地位,始终保持一颗淡泊心,努力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1988年,杨善洲退休了,按道理,辛苦一辈子,他应该好好休息了。但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对家乡的人说:“退休后,我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儿时的杨善洲,经常陪母亲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去卖,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毁林开荒,致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情景,杨善洲历历在目。他当地委书记期间,曾带人风餐露宿进行考察,一个“种树扶贫”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共产党人说过的话必须兑现,“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退休后的第三天,他立即组织人马,卷起铺盖,奔赴大亮山,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没有住处,他带领工人们搭起简易帐蓬;没有资金,他不顾年老体衰,多次到上级部门争取;树苗不够,他带领工人上街捡果核;公路不通,他带上仪器进行测量;肥料不足,他到村寨路上捡粪蛋…… 1999年,杨善洲在修理树杈时,不慎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可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棍,走进了大亮山。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 23年的辛苦耕耘,他带领林场职工造林5.6万亩??藿?智???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是对杨善洲一生为民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杨善洲虽然走了,但他种下的树,正化作千千万万个杨善洲,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威信是一块红色圣地、革命老区,1935年2月,红军长征路经威信,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秉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和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勤劳善良的威信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威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打牢一个基础,做好黑、红、绿三篇文章”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加快威信经济追赶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威信县委政法委)



版权所有(c) 中共昭通市委政法委员会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ICP备案: 滇ICP备0900659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0202000090号
地址:昭通市昭阳区公园路45号    邮编:657000    电话:0870-2134716
投稿信箱:ztzfrmt@163.com    技术支持:昆明腾速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按钮